昨夜,我又揍了暖暖。
详细原因是这样的:
昨夜7点多,我从办公室回家的时候,暖暖正窝在沙发上拿手机看动画片。见我回家,姥姥当即告状:“看好长时间了,还要看,不让看了就在家里大哭大闹,真是一点方法都没有。”
我走过去坐在沙发上:“暖暖,你现已看了很久了,看完这一集我们就不看了好吗?”暖暖不高兴的说:“不要!我要看很多集。”
我又说,“一向盯着这么小的屏幕看对眼睛不好,你不是最喜欢玩拼图了吗,妈妈陪你玩拼图吧!”
暖暖头也不抬的答复我:“不要,我就要看动画片!”
正在这时,动画片完毕了。我着手拿走了她的手机。“你现已看了40多分钟了,正好这一集也完毕了,不能再看了。”
见手机被抢走了,暖暖完全不干了,一边哭闹,一边扑过来想要抢手机。我说,“No,现已过了我们约好的半小时很久了,今日真的不能再看了,妈妈说到做到。”
暖暖见抢手机完全无望了,气愤地冲上来用力地打了我几拳。
我也气愤了,摁住她正在打我的手,并揍了她屁股两下。
姥姥看着咱们母女俩气地坚持着,过来帮了两句腔:“打得好,便是应该被揍了,太不象话了。”暖暖听完,哭得更厉害了。
看着暖暖哭得可怜巴巴的姿态,我遽然觉得没那么生气了。
我看着暖暖,问她说:“你觉得妈妈打不打得过你?”她一边哭,一边仔细的想了想,啜泣的回答道:“打……打得过。”
我又问,“那平常妈妈打过你没有?”她又哭着说,“没……没有。”
我说:“那已然妈妈打得过你,那为什么平常不打你?”这回她不说话了,估量这个问题她确实想不明白。
我接着问:“方才妈妈打了你,你疼吗?”她哭着说,疼。
我又问,“那你打了妈妈,你觉得妈妈疼不疼?”她低着头,小声地嘟囔了一句:“疼……”
我说,“妈妈平常根本不打你,是因为妈妈舍不得打你。妈妈疼爱你,不想让你疼。可你怎样就舍得打妈妈呢?妈妈也很疼呀!”
暖暖忽然又大哭起来,一边哭一边说:“对不起妈妈,我再也不打你了。我也不要你疼。”
看着她哭成个小泪人的姿态,我打开双臂:“好了不哭了,过来妈妈抱抱吧。”
抹完泪的暖暖又高兴的拉着我读绘本,玩拼图。
晚上临睡觉的时候,我抱着她问,“知道今日妈妈为什么打你吗?”暖暖小声说,“由于我先着手打了妈妈。”我在她的小脸上亲了一下,说:“这仅仅一个原因。还有一个更重要的是,咱们约好了周末晚上能够看半个小时动画片,就得恪守约好。赖皮的行为特别不像个真实的公主。还有,长时间的盯着手机屏幕看也对眼睛不好。妈妈也是疼爱你呢。”
已然心情平静下来了,这些道理她也听得进去了。她仔细的说,“我知道了,妈妈。”
暖暖挨揍事情,这就算过去了。
回想起来,咱们小时候如同没有谁家孩子不挨揍。那时住的是单位的家属院,不管谁家孩子被揍,整个宅院里都听的清清楚楚。有年暑假,一群小伙伴到近邻院拿鞭炮崩了人家的自行车库,那天晚上,整个宅院里的挨揍声和哇哇哭声此伏彼起。
我从小暖姥姥对我都很严厉,所以我挨的揍也不少。放学去同学家玩忘了回家,被揍;发脾气跟老一辈顶嘴了,被揍;由于上课谈天被教师请家长,又被揍……暖姥姥常说,黄金棍里出好人。要是其时对你不那么严厉,你现在还不知道在干啥呢。可是暖姥姥的“不听话就该揍”
我不赞同。我一直觉得,我身上的那些良好习惯,并不是当年挨过的那些揍起了效果,而是从暖姥姥本身那些自律尽力的质量潜移默化。
在哺育暖暖的路上,我更多的是鼓舞和讲道理为主。即便暖暖不那么乖的时候,我也更倾向于用“先怜惜,再达理”的方法来解决问题。所以,总的来说,我觉得自己也还算得上是个合格的好妈妈。
可是,做个好妈妈,就不能打孩子了吗?
前面说我“又”揍了她,是因为昨日现已不是我第一次揍她了。
上一次挨打,是暖暖两岁左右的时候,正处于探究的阶段,对什么都猎奇。有一次去朋友家,她不顾咱们的再三阻挠,固执地要把手指往电源插座里捅。所以我趁她又一次企图把小手伸过去的时候,抓起她的小胖手,啪啪啪打了好几下。暖暖哇的就大哭起来了,一是或许被吓到了,二是我打她的力度并不算轻,被打疼了。
我抱起她说,“妈妈打疼了,对吗?可是你假如去摸电门被电到,会比这疼得多。还有或许会被电死。”
“知道死是什么感觉吗?便是特别疼,然后还要一个人去一个黑黑的当地,妈妈也不在。”
暖暖挂着两行小眼泪,直把小手递给我让我吹吹。说不疼爱怎么可能,但我也并不懊悔揍了她。至少从那次开始,暖暖再也没有去摸过插座。
孩子究竟能不能打?其实比起这个问题,我觉得更重要的是“咱们为什么打孩子”。
曾有个读者妈妈给我留言,说孩子不听话的时候,她常常操控不住自己心中的怒火,就会把儿子胖揍一顿。但揍完又觉得懊悔,觉得自己不是个好妈妈。
我告诉她,当了妈妈也是人,面临孩子的各种狡猾失控,也有心情崩盘的时候,这能够了解。孩子不是不能打,但成年人依仗自己更强壮的膂力优势,把打比自己微小的孩子作为宣泄愤慨和心情的东西,这才是不对的。
打不是意图,而是一种办法。就像一把尖利的剑,自身并没有好坏,用来维护自己还是用来刺伤他人,全看使用者的志愿。
有些人打孩子,仅仅由于怒不可遏时一个下意识的行为。打完了孩子,宣泄完怒火,孩子受到了惊吓,心中从此留下爸爸/妈妈好凶的形象,但并没有真实领悟到爸爸妈妈的用心。这样的打,除了宣泄,什么也不是。
比起打带来的赏罚,后边的交流过程往往更加重要。
在与孩子共处的实在日常里,并不是只要年月静好的温馨局面,鸡犬不宁的日子有或许才是大多数。或许许多时候,只靠鼓舞赞许,无法让孩子认识到当下问题有多紧迫、风险、严峻,那么咱们拍在孩子屁股上的这一巴掌,或许会让孩子敏捷意识到“本来这件事对我对妈妈都很重要”。”
我不推重赏罚孩子,但好像我在一篇文章里看到的,“这个世界上没有天然生成的好孩子。每个好孩子都是来自七分赞许,三分惩戒,非常的爱。”
打孩子就像是育儿路上爸爸妈妈与孩子之间的一堵墙,孩子们失控后,狠狠的撞到了墙上,或许会疼,会抱怨。可是别忧虑,每个聪明的孩子都会在下次撞到墙之前,高雅拐弯,找到墙后爸爸妈妈的怀有。不过千万别忘记,爱才是孩子寻路的指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