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下,应收账款、存货等流动性较强的资产的减值损失可以转回,但固定资产、无形资产、长期股权投资等长期资产的减值视同永久性减值,一旦计提则不得转回。本文就新资产减值会计在施行过程中的问题与对策进行了分析与研究。
关键词:新会计准则 资产减值 资产评估
1 新资产减值会计的特点及其对利润的影响
1.1 新资产减值会计的特点
1.1.1 不能转回是最显著的特点 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在以后会计期间不得转回,这是新资产减值会计的规定,从形式上看,我国的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唯一的计量区别就是资产减值不得转回的规定。
1.1.2 规定了减值测试的前提 新的准则明确规定,会计期末是否计提资产减值准备,首先取决于资产是否存在减值的迹象,如资产不存在减值迹象,那么,既不需要估计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也不需要确认减值损失。只有确实存在减值迹象的前提下,才需要估计资产的可收回金额。
1.1.3 有可操作性 资产可收回金额要根据资产的公允价值,并除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与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由两者之间较高者确定。新的准则对资产的公允价值去除处置费用后的净额及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的计量提供了较为详细的说明,更便于实际操作。
1.2 新资产减值会计对利润的影响 新的准则规定,资产减值损失一旦确认,那么,在以后的会计期间就不得转回。新准则实施后,利用减值准备调节利润的空间越来越小,利用计提手法来调节利润将的操作实施越来越难。但并不能误认为资产减值准则否定了减值准备转回的可能,误以为企业失去了利用资产减值准备进行盈利操控的手段。如果企业可以在未处置资产之前,率先计提减值准备,下一年度的处置便形成了利润。
1.3 对审计的影响 由于审计在很大程度上是依赖于职业经验和专业判断,而计提资产减值准备会涉及到很多主观判断,特别是新的准则出台以后,资产组的确定,可收回金额的确定,折现率的确定等都是以一种主观上的判断去判断另一种主观上的判断是否合法公允,因其标准难以客观固定,必然增加审计风险,在审计实践中大大增加了工作难度。
2 执行资产减值会计准则的难点
2.1 资产减值准备的确认基础难以确定 资产减值准则引入了“资产组”的概念,并将对“资产组”确定为“应当以资产以及资产组产生的主要现金流入是否独立于其他资产或资产组的现金流入为依据”。从我国企业经营现状和上市公司的监管来看,资产组属于全新的概念,“资产组”这个的概念的引进将面临一系列困难。第一,要恰当的运用资产组概念,需要具备与之相适应的现金流量预算管理水平。第二,资产组的划分缺乏没有的标准,划分方式不同,会直接影响资产减值准备应否计提的问题,容易诱发盈余管理行为。
2.2 关于资产减值转回 在资产减值准备计提后,将不能转回,这符合了中国遏制财务虚假信息的原则,但是与新准则中普遍应用的公允价值相对比,有一些矛盾,和整个准则体系有些不协调,而且如果资产处置后已计提的资产减值准备如何处理,准则中并未说明,如果处置后作为处置损益处理,不能转回的规定变的意义不大。从防范公司舞弊的角度看,制定这个措施可以理解,但从会计的角度讲,此种做法缺乏理论依据和可操作性。
2.3 资产减值准备计提标准的多样性 在我国,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了企业应当全额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的条件,同时规定不能全额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的条件,至于如何进行计提、计提比例大小,则由企业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从而对会计人员的分析判断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但计提是否真实合理不易确定。
2.4 关于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问题 作为资产减值准则规定,当资产存在减值迹象的时候,应当估计其可收回金额大小。可收回金额的大小应根据资产的公允价值去除处置费用后的净额与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两者来确定(取两者之间的较高者)。计算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则必须具备以下几个前提条件: 一是被估价资产预期获利的年限可以被预测;二是被估价资产的未来预期收益可以被预测并可以用货币计量;三是资产的拥有者所获得预期收益和所承担的风险都可以合理确定;但由于目前我国的企业管理还达不到先进的现金流量管理水平,所以这三个参数的获取有相当的难度。
2.5 较大的专业判断范围影响了信息的可靠性 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的关键是确定资产预期的未来经济利益。由于我国采用的是经济性标准,对企业计提减值准备的有关规定不够明确,只要资产发生减值,时,就予以确认,然而,要合理确认各项资产的可收回金额有较大的难度;在历史成本原则指导下,采用多种计量属性,对单一历史成本计量的属性进行了修正,而提高相关性的会计计量属性往往降低了信息的可靠性。
3 新资产减值会计存在问题的的应对措施
3.1 加大盈余管理的监督管理力度 过度的盈余管理会降低会计信息质量,影响资源的优化配置而且容易误导投资者的投资决策。所以我们要对于股改方案中有业绩承诺、股权激励机制,同时有减值准备并且净资产比例比较高的公司,要进行盈余管理。一方面要提高资本市场特别是证券市场的有效性,完善公司的治理结构,另一方面完善会计准则与方法,加强外部监督,从以上几个方面入手,提高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减少企业的盈余管理。
3.2 进一步建立健全信息市场和资产价格市场 从我国目前的市场环境来看,要素市场对资源的优化配置起到的作用有限,市场价格体系的不完善,使得企业和证券管理机构都无法完全的获取公司各种投资及当前可变现指标,尤其是对那些非上市公司的投资市价,其决定因素更为复杂、繁多。可以通过会计信息、价格市场以及资产评估体系的完善,各个企业资产的市价个公允价值才可以得到公正合理的公开。让公司的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有章可循,真正体现会计核算的公正性原则,同时增加其可操作性、公允性和客观性。
3.3 完善市场机制和管理制度新会计准则 在鼓励企业发展的同时,也带来强烈的负面效应,即利润操纵现象无法回避。目前,我国一些企业利用会计手段调节会计数据以达到某种不可告人的目的,这种行为,不仅丧失了企业的诚信,而且也使我国的会计信誉受到严重挑战。对于会计资料造假的违法主体,我们在明确其法律责任的同时,还要提高法律威慑,增加其违法成本。目前我国企业会计数据的失真问题与违法企业的法律责任感不强,法律的威慑效力不高有很大的关系。当前,只有做到有章可循,有桂可依,违法必究才能真正的规范企业会计行为,打击违法主体利用会计手段造假的行为,保证企业正常运转,维护群众切身利益。
3.4 发展资产评估业,加强全国性资产专业评估体系建设 资产评估业的发展,离不开资产评估体系建设,完善的资产评估体系,可以让企业的各项资产市价及公允价值都可以得到公正合理的公开,让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有章可循。要发展资产评估,建立全国性的资产专业评估体系,必须建立比较完善的评估行业法律法规和准则体系,建立健全资产评估机构执业质量控制体系,培养一支适应市场经济和行业发展要求,具有市场竞争力的资产评估机构和良好职业素质的注册资产评估师队伍。只有通过不断学习才能胜任新业务的需要,通过加大培训力度才能使评估人员掌握新业务的相关专业知识及评估新方法。
3.5 充分发挥审计的作用 新的会计准则体系的发布与实施,对审计工作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包括政府审计、社会审计、内部审计)。作为合格的注册会计师,要不断提高审计工作的质量和水平,积极探索效益审计方法,审深审透,不断深化预算执行审计,加强专项资金审计。以良好的职业操守和专业知识来计划和实施审计工作,并有针对性地提出有层次、有价值的建议,堵塞“跑冒滴漏”,提高资产质量和资金使用效益,遏制企业利用资产减值准备进行的利润操纵,保证会计信息质量。
参考文献:
[1]赵敏.新旧会计准则关于资产减值准备的比较分析.集团经济研究.2007.(10).
[2]李彦龙,张艳.资产减值新旧准则比较研究.审计月刊.2006.(10).
[3]孙欧.资产减值新旧会计准则比较分析.会计之友.2006.(10).
[4]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20%.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
[5]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征求意见稿)一企业会计准则解释.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