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成人教育在线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报考 - 2019年成考专升本政治备考,历数容易丢分的知识点

2019年成考专升本政治备考,历数容易丢分的知识点

2020-11-10

重点简答题

1.哲学基本问题及内容?

答:在哲学研究的众多问题中,有一个重大的基本问题,那就是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精神和物质何者为第一性,即谁先谁后,谁决定谁,谁是世界的本质、本原。二是,精神和物质之间有无同一性,人们能否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在这个问题上,哲学史上历来存在着两种根本对立的观点:一种是辩证法的观点,他把世界看作是普遍联系的整体和永恒发展的过程,一切事物都是由内部矛盾推动而不断地运动、变化和发展着;另一种是形而上学的观点,它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世界,把世界的各种现象看作是各自孤立、静止不变的东西,认为世界是没有矛盾的,是不会发展的,有变化也只是事物数量的增减或场所的变更,认为这种变化纯粹是外力推动的结果。

2.近代哲学的两大派别是什么?它们有哪些历史形态?

答: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凡是确认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的,确认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精神是由物质派生的,都属于唯物主义哲学。唯物主义在历史上存在三种形态,即古代朴素的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和现代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相反,凡是认为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的,物质由精神派生的,都属于唯心主义哲学。唯心主义哲学还分为把世界归结为主观精神的主观唯心主义和把世界归结为客观精神力量的客观唯心主义两种形态。

3.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根源(条件)?

(1) 社会历史条件:19世纪40年代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

(2) 阶级条件:19世纪中叶欧洲三大工人运动是政治斗争的迫切需要

(3) 自然科学条件:19世纪上半叶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细胞学说、能量守恒转化定律、达尔文生物进化论)是自然科学发展的必然结果。

(4) 理论19世纪德国古典哲学中黑格尔的辨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5) 思想根源:对人类思想史上的一切优秀成果的创造性继承,是人类文明特别是欧洲近代文明合符逻辑的发展成就

实践基础:马克思、恩格斯坚持不懈地进行理论探索和革命实践的结果

4.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从研究对象看):马克思主义哲学明确地规定自己的研究对象是整个世界(包括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它的任务是揭示自然、社会和思维的普遍本质和发展的普遍规律。(从内容上看):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一个完整严密的科学体系,它是唯物论和辩证法的高度统一,是唯物辨证的自然观和社会历史观的高度统一。(从特征、特点上看):是以实践为基础的革命性和科学性相统一的无产阶级哲学。实践性是根本特征。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理论。

小结:1)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以往一切哲学有着本质的区别,它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2)从研究对象上说,它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3)从内容上说,它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完整、严密的科学体系。4)从作用上来说,它是指导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

5.简述物质的哲学含义是什么?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本质区别是什么?

(1)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简而言之,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又能为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2)列宁的物质定义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第一,它指出了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的客观实在,坚持了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第二,它指出了物质能为人们的意识所反映,坚持了唯物主义的可知论,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第三,它提出了物质的唯一

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克服了旧唯物主义把物质归结为物质的具体形态和结构的局限性。第四,它把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贯彻于社会历史领域,坚持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的一部分,同历史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

(1)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的哲学,是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意识,坚持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意识决定物质的哲学,是唯心主义。

(2)唯物主义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主要经历了三种历史形态: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近代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亦称机械唯物主义,其根本缺陷是:机械性、形而上学性、不彻底性,不彻底性就是它在历史观上是唯心主义的),现代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6.说明物质与运动的相互关系?

答: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第一,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世界上没有脱离运动的物质,宇宙中的一切事物都以自己特定的形式在不断地运动着,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二,运动是物质的运动,运动离不开物质,世界上没有脱离物质的运动,任何形式的运动,都有它的物质主体。第三,离开物质讲运动,否认物质是运动的主体,是唯心主义;离开运动讲物质,否认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是形而上学。

7.意识是怎么产生的?本质是什么?

答:意识的起源:第一,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第二,意识是社会劳动的产物。意识的本质:辩证唯物主义关于意识本质的看法,可以概括为两个互相联系的基本观点,即从意识的基础上讲: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从意识的内容上讲: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意识是第二性的,是被物质所决定的。

16.为什么理性认识必须付诸于实践?如何理解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l)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

只有在实践中人们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一切真知都来源于实践。

(2)实践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不断给人们提出新的认识课题,

提供大量有关的经验材料以及新的认识工具;

实践还改造了人的主观世界,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从而推动了认识的发展。

(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物质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它是联结主观认识和认识对象的桥梁,因而能把认识与对象相对照,判定认识是否正确。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人们认识世界的目的在于指导实践,有效地改造世界

17. 怎样理解人民群众创造历史?

答:人民群众是指推动社会发展的大多数人。

第一.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又不断积累生产经验,改进生产工具,为社会发展提供原动力。

第二.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一方面,人民群众为科学家、艺术家、思 想家们提供创造社会精神财富的物质条件和经验材料,间接地参加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另一方面,也直接创造社会精神财富。

第三.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社会的发展是通过社会变革实现的,而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是人民群众。同时,社会的改革、进化,也是人民群众推动的。

18、简述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及确认相对静止的意义。

答:运动与静止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一方面,运动与静止是对立的,二者是绝对与相对的关系,即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二者相互区别,不可混淆。

另一方面,运动与静止的统一表现在,二者是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关系,即动中有静,绝对运动中有相对静止;静中有动,相对静止中包含绝对运动;运动和静止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

确认相对静止有重要意义;

第一、只有确认相对静止,才能理解事物的多样性,区分开不同的事物。

第二、相对静止是人们认识、区别、利用事物的首要条件。

第三、相对静止是绝对运动的度量尺度。

19、意识能动性的表现及其实现条件。

答:具体表现在:

a)意识活动具有主动性和创造性

b)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c)意识活动对人体生理活动有重要影响作用

d)意识能通过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

实现条件:

第一、必须掌握和遵循客观规律。

第二,必须具备必要的物质手段。

20、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和根本分歧。

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

辩证法用连续的观点看问题,反之,形而上学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

辩证法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形而上学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

辩证法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形而上学用片面的观点看问题

辩证法确认矛盾的容观性,肯定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而形而上学否认矛盾的

客观性,这是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是二者对立的根本和焦点。

21、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核心。

第一、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发展变化的内在动力。根本内容就是矛盾双方即对立又统一的联系;事物发展的动力、源泉就在于事物内部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

第二、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于唯物辩证法的其他规律的中心线索,是理解唯物辩证法全部理论的关键。

第三、矛盾分析方法是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

第四、是否确认对立统一规律以及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是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焦点和根本分歧。

22、如何理解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

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的需要决定认识的产生,也就是说,人们改造世界的实践需要产生了认识世界的需要。其次,实践出真知。

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不断给人们提出新的认识课题,并提供解决新课题的经验材料。不断给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手段和物质条件。不断推动人的认识能力的提高。

第三、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的唯一标准

第四、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正确认识世界是为了有效改造世界。

23、简述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

第一、社会存在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

第二、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

第三、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的原理在社会历史领域表现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的决定性即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依赖性。

首先,社会意识的产生、变化与发展都根源于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

其次,社会意识的内容无论其具体形式和水平如何,都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再次,社会意识的阶级属性是对社会存在的中阶级关系的反映。

25、怎样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

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

第一、相对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尽管有其特殊性,但它们本质上都是客观的物质体系。

第二、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自然界的发展相似,都是由其内部固有的矛盾推动,存在一个辩证发展的客观规律。

第三、对人类社会同样可以用自然科学的分析方法精确地进行考察和研究

最后、社会发展与自然界发展同是客观发展过程,但也有区别。特殊形式,作为主体的人的实践性和自觉创造性。社会历史的自然历史过程和人的自觉活动相统一的过程。

26、社会提升的科学内涵。

社会提升是指社会从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合乎规律的前进性、上升性运动,包括社会形态的更迭,社会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的提升和发展。之所以是对社会发展的总概括,是因为社会提升是指:

第一、是一个有方向的概念

第二、是一个整体概念

27、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第一、人的本质不是先天的,天成的,而是在后天社会活动和社会实践中形成的。

第二,人作为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而存在和发展。人类要存在和发展,就必须解决衣食住行等问题。而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进行劳动,也就必须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因此也就不存在什么永恒不变的一般的人的本质。

第三、由于人的本质是由社会关系决定的,人们的社会关系不同,本质也就不同。

总之,马克思主义哲学从人的社会关系中,科学地揭示了人的本质,为我们正确地认识人的本质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

28、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在历史发展中起着决定作用

首先,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其次,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再次,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是创造社会历史的决定力量,但是,创造历史的活动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进行的。

首先,受到现实的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状况的制约

其次,创造历史活动的性质、内容和发展方向受此一时代的生产方式的制约。

再次,自觉程度不同,特别是科学文化水平不同,制约着历史的创造。

29、真理和谬误的辩证关系。

真理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在人的意识中的正确反映,谬误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在人的意识中的歪曲反映。存在着既对立又统一的辩证关系。一方面,真理和谬误是相互区别、相互对立的。另一方面,相互依存,在特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的。特定条件和范围,发展的、全面的;谬误也是具体的有特定的条件和范围的;失败是成功之母,更加深刻的认识真理,自觉地完善和发展真理。

总之,在人类认识的过程中,真理与谬误总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的,这是人类认识发展,当然也是真理发展的一条基本规律。

30、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的内容。

群众观点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观点,包括: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把群众观点贯彻到具体工作中去,就形成了群众路线。

路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政治路线、机构路线和领导方法,它的主要内容:一切为了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31、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事物发展的动力,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同一性的作用:

第一、矛盾双方相互依存,是事物保持相对稳定性,为事物的存在和发展提供必要的前提

第三、由于人的本质是由社会关系决定的,人们的社会关系不同,本质也就不同。

总之,马克思主义哲学从人的社会关系中,科学地揭示了人的本质,为我们正确地认识人的本质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

33、简述社会主义本质中生产力目标和价值目标的关系。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在*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论断中,生产力目标与价值目标二者是互为条件的。

(1)生产力目标是价值目标实现的物质基础。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只是消灭了剥削制度和剥削阶级,消除了产生两极分化的根源,但要消灭贫穷、实现共同富裕,必须发展生产力。人们只能在生产力所决定的允许的范围内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可见,发展生产力是实现价值目标的物质基础。

(2)价值目标又是生产力目标的条件。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尤其要集中力量进行经济建设;但是我们只能走共同富裕的发展道路。因为这是社会主义本质所决定的,不坚持社会主义,走共同富裕的道路,生产力既得不到解放,也得不到发展。

34、简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分配制度的主要原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按劳动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这是由我国的社会经济条件决定的:

(1)生产方式决定分配方式,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分配结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长期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决定了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同时并存的分配结构。

(2)公有制实现形式的多样化也决定了分配形式的多样化。由于实行成分制,股份合作制、承包经营等形式。(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要求。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必须遵循市场经济的规律,各种生产要素和要有相应的市场评价,这些生产要素的所有者都应得到相应的收入。

此外,市场经济中还需要有风险收入、以及通过社会保障获得的收入等等。总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多种分配方式的存在,是多种所有制经济、经营方式、市场经济运行的内在机制等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35、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总目标和具体目标、主要任务是什么?

文章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谢谢!
成考资讯 最新成考资讯
报考指南
备考秘笈
热门词汇

友情链接

人工客服

9:00-22:00专业老师,服务咨询